免費諮詢一:這一家的諮詢速度特色就是快
免費諮詢二:申貸流程最快速,24小時內可撥款
一對一的快速立即免費諮詢、配對,十分鐘就能知道您適合的銀行申貸方案是什麼。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三:這家貸款公司評價非常高
免費諮詢四: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很推薦
免費諮詢五: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免費諮詢六: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軍公教朋友可以到這間貸款快速找到適合的貸款方案
立即免費諮詢
個人貸款 | 貸款 | 信用貸款 | 債務整合 | 負債整合 | 債務協商 | 個人信貸 | 小額借款 | 信貸 | 信貸利率 |
信貸代辦 | 創業貸款 | 銀行貸款 | 貸款投資 | 買車貸款 | 車貸 | 汽車貸款 | 債務協商 | 卡債處理 | 二胎房貸 |
信用不良信貸貸的下來嗎 該怎辦 | 信用貸款哪裡申請最快核貸 | 信用不良要如何申請信用貸款
個人信貸免費諮詢的網站 | 個人信貸條件,銀行個人信貸比較諮詢 | 小額信貸利率比較標準迷思
三面向分析最低信貸利率條件的迷惑陷阱 | 哪家銀行信貸利息最低 | 銀行個人信貸免費諮詢 | 小額信貸推薦幾家 | 個人信貸利率比較銀行條件如何談 |
RF4165456EDFECE15158DCE |
熱點新知搶先報
內容簡介
只有感受過大自然偉大力量的人,才懂得謙卑。
高山症的隨時威脅,突如其來的雪盲症,
令人瞠目結舌的婚俗,天葬、水葬獨特的風俗,
跨越千里的鹽糧交換,牧區血腥但歡悅的宰殺季,
深入藏北無人區,川藏線魔鬼段的生死劫難。
作者筆下的青春記憶,忠實地呈現了半世紀前西藏險惡的地理環境及獨特的人文風俗!
半世紀前,一個滿懷理想的北京青年自願入藏當農夫,
十二年來,他跑遍整個藏地,見證了七○年代後的西藏鉅變,
在外人還難以進入西藏的年代,寫下了真實而珍貴的紀錄!
「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我經歷人生最珍貴的青春年華,它是我命中注定躲不掉的重要一頁,讓我從中領略到大自然的雄渾與奧妙,探觸到宗教的精神源流,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1968年,一名連中學都還沒讀完的北京學生,在豪情與迷茫的驅動下,闖進了西藏,到雅魯藏布江畔的農村當起農民。三年來,適應了吃糌粑、喝酥油茶,與蝨子跳蚤為伴的在地生活,學會了流利的藏話。
其後的記者生涯,讓他幾乎跑遍了西藏全區,不僅成為第一個進入羌塘高原可可西里無人區採訪的新聞記者,目擊飢餓的牛羊改吃葷,還曾騎馬深入「無法無天無官無管」險惡異常的三岩地區。
十二年的西藏生活,徹底體驗了天候環境的惡劣,烈日、酷寒、強風時時相伴,突發的高山症、雪崩、泥石流坍方、車禍,以及罹患雪盲症等形形色色的災難更隨時威脅著他的生命。而親眼目睹天葬、水葬,投宿於二妻十夫之家,感受了強大的宗教力量,更讓他體會到漢藏激烈的文化衝擊。
1968-1980年,他用青春,記錄了那個年代最純樸原始的西藏!
作者介紹
吳長生
一九四八年生,籍貫北京,法學碩士,資深媒體人。一九六八至一九八○年在西藏,當農民,做記者,足跡遍及西藏五十餘縣。曾以「吳酩」筆名發表大量時事評論。著有《風行雲動──香港「後97」圖景》等。
目錄
序章 我為何決心去西藏
第一章 曲折的進藏過程(1968.9.14-1968.9.29)
1.即使徒步也要去西藏
2.淒涼的月牙泉
3.「蔣司令」派車送我們去拉薩
4.初次領略高山反應
第二章 十個月的軍營生活(1968.10-1969.8)
1.剛到拉薩竟然不敢吃糌粑團
2.拉薩第一週
3.幫廚趣事多
4.還上山下鄉嗎?
5.炸魚釀出慘劇
6.會師之後的離別
第三章 加查插隊三年(1969.8-1972.8)
1.第二故鄉——加查
2.我的第一個就業單位——東來公社
3.翻身農奴出身的中央候補委員央宗
4.與「縣城」一牆之隔的新家
5.為工分的秋收秋種
6.藏族農家的「開門七件事」
7.蝨子、跳蚤、蛆成為革命蟲
8.跨越千里的鹽糧交換
9.令人瞠目的婚俗與水葬
10.三人三個崗位 同路各奔東西
11.夭折的燒炭改革
12.砍柴奇遇水獺
13.編筐縫紉,做豆腐養豬
14.大難不死的多吉才讓
15.難忘尹志雲
16.苦中尋樂楊宗琦
17.電力帶來的驚喜與希望
18.三個失敗的嘗試
19.跨縣伐竹與東來竹器
20.插播幾段軍隊奇聞
21.跨江請神,量產木碗
22.終生愧疚的攔路打劫
23.漢話很好的藏族小夥子
24.被定為「復叛」的尼木事件
25.先進典型變身預叛高參
26.親身體驗「天高皇帝遠」
27.殘忍的「階級成分升級」
28.荒唐的整改,草草的收場
29.父親的災難 母親的深情
30.難捨東來,難捨眾鄉親
31.一位領導的私心,定格我的人生
第四章 多彩但糾結的新聞生涯(1973.1-1980.9)
1.闖過鬼門關的卅八小時
2.我的入門師傅們
3.室友與近鄰
4.「處女」採訪——桑耶寺邊的「戰天鬥地」
5.帶頭出軌的團委副書記
6.報社鄰居在家裡殺了人
7.陳五號與封瘋子
8.剛出師的學徒挑重擔
9.印軍槍口下的亞東
10.義務攝影,殘忍獵魚
11.闖進阿沛家做客
12.赴藏北蹲點採訪
13.天壤之別的牧民新居
14.三上唐古拉
15.草食動物也吃葷
16.可哥西里十八天
17.這裡曾經是海底
18.與國家同步的個人劇變
19.天葬——驚心動魄的一百六十分鐘
20.詭異撞車的心理暗示
21.按宮廷祕法烹熊掌
22.人心喪盡的學大寨
23.西藏文革多三年
24.巧遇老布希
25.大學夢碎,遠走昌都
26.曹子鑣的蝸居和一眾曹粉
27.雪崩、鬼招手,一天經歷四季
28.茶馬古道第一鎮──芒康
29.逐鹿類烏齊
30.與一堆汽油桶搖進八宿牧區
31.苯教盛行的三十九族
32.亞塔上了頭版頭條
33.逃過川藏線魔鬼段的生死劫難
34.無法無天無官無管的兇險之地三岩
35.副縣長教我防身術
36.投宿於二妻十夫之家
37.剪不斷理還亂的多妻多夫婚姻
38.我得了嚴重的雪盲症
39.充滿敵意的豆蔻少女
40.與兇殺案擦身而過
41.血腥但歡悅的牧區宰殺季
42.余長安為我消災的米拉車禍
43.一九八○年,西藏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44.日喀則意外遇「欽差」
45.薩迦,曾經的第二敦煌
46.遠眺、近觀兩大「八千公尺巨人」
47.與回鄉探親的「小叛匪」交鋒
48.離藏前的憂思
後記
序
一個極其特殊的時代,以及一個打着特殊時代印記的西藏,都一去不復返了。
從一九六八到一九八○年,是我此生充滿血與淚、冰與火、愛與恨、善與惡,一段親身經歷的難忘歲月。
剛到西藏的時候,我只是一名連中學都還沒讀完的學生,在革命、傳言、豪情與迷茫的驅動下,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自行闖進西藏。先度過十個月的「編外」軍旅生活,然後響應「上山下鄉」號召,毅然到雅魯藏布江畔農村插隊,做了三年西藏農民。期間,我適應了吃糌粑、喝酥油茶,與蝨子為伴的生活,並學會了流利的藏話。既榮獲「先進典型」之譽,也蒙受過莫須有的罪名,既曾努力奉獻自己給當地,也做過「割資本主義尾巴」之類的荒唐事。
一九七二年,我到西藏日報工作,開始了多彩多姿,但也十分糾結的新聞生涯。八年中,在西藏七十多個縣的五十多個中留下足跡。我經歷過雪崩、泥石流坍方、多次車禍、罹患雪盲症等形形色色的災難。我也有幸成為第一個進入羌塘高原無人區可可西里地區採訪的新聞記者,還騎馬往返深入「無法無天無官無管」險惡異常的三岩地區,親眼目睹天葬、水葬,並曾投宿於二妻十夫之家,也體察過終日辛勞不得溫飽的百姓艱難。
回憶這段歲月,我常常充滿感激,但也有縷縷悔恨。但這不就是年輕生命必經的過程嗎?
「青年」無疑是人生觀、宇宙觀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段,從懵懂走向成熟的一個關鍵時段,同時也是充滿疑問、失誤的一個跌宕起伏時段。不同人度過不同的人生,而最大的差異,往往就出現在這一時段之中。
從二十歲到三十二歲,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我經歷人生最珍貴的青春年華,因為它是我命中注定躲不掉也繞不開的重要一頁,同時也帶來難得的豐碩收穫。它讓我從中領略到大自然的雄渾與奧妙,探觸到宗教的精神源流,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這十二年的時光雖然短暫,但我結交了一批終身心心相印的摯友,鑄成了永遠難以磨滅的西藏情結,而雪域高原,也成為我夢中縈繞的第二故鄉。
我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有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願讀此書的人,都能感激歲月,並擁有一段美好且壯麗的人生。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0684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前略)
由於加查靠江,對死者最普遍實行的是水葬。天葬是把屍體肢解、剁碎後餵禿鷲;水葬則是把肢解、剁碎後的屍體投入江水餵魚。因此,鷹和魚,都被視為佛的使者,不許打,更不准食。而與拉薩等地由專業天葬師操刀的天葬不同,這裡的水葬是自家親人和親密朋友自行動手,發送亡故之人。聽起來,是很殘忍的,但這也反映了藏族百姓的淳樸與無邪。他們並沒有把死看得這麼可怕,認為是到另一個世界去服侍佛祖了,「禮送」他們是一件很神聖的事。而且參與動手送葬的人越多,說明死者越有人緣;剁得越細,魚吃得越快,轉世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遇上群眾關係不好、又無親友的「老絕戶」,隊裡會安排幾個領主代理人之類的管制分子去發送,然後不斷叮囑:「絕不能整個往江裡扔,至少要用斧子把臉砍爛,讓人辨認不出來。」為什麼?「因為如果能看清楚臉,他在江上漂流中就會不斷被人『認出』是誰,說這是『某某』,他就長久不能轉世」。一位老鄉是這樣解釋的。
一次外出回村路上,有人指著江邊說,那兒正水葬呢,你敢去看看嗎?我經不住這麼一激,抬腿就往江邊跑,可在離現場幾十公尺的地方我下意識地停了腳步。那邊的幾個人正揮著刀斧砍剁大腿,而死者的上半身竟然被斜靠在江邊的一塊大石頭旁!我趕忙扭頭往回跑,連操刀斧的人是男是女,長什麼模樣都沒看清,只覺得心裡一陣陣發緊。
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探鏟,俗稱「洛陽鏟」,是一種以原產地命名的專用考古工具。也是中國考古最有本土色彩和傳奇特質的工具。據現有資料,大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後作為一種純粹的工具,現代意義上的探鏟在洛陽地區率先出現,並因其產地被稱之為「洛陽鏟」。 洛陽鏟發明伊始,直接目的便是為了盜墓,和田野考古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雖然此時適逢考古學剛剛開始在中國傳播,但很可惜,在這個時期並沒有和洛陽鏟發生直接和緊密的交匯,依舊是按照自己的軌跡行進,在此之後才逐漸納入考古學的視野,最終成為考古利器。 洛陽鏟的誕生,有其模糊的歷史淵源和清晰的時代背景,它或許是某個「聰明人」的偶然發明或改進,更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物,而新中國考古事業的大發展也為其帶來了「脫胎換骨」的新生。 ... 洛陽鏟 歷史的模糊記憶 洛陽鏟的發明毋庸置疑是和盜墓緊密相關的。洛陽的盜墓活動產生很早,但歷史記載很少提到盜墓工具。說到洛陽鏟的歷史淵源,幾乎都要提到明代王士性所著的《廣志繹》。該書中記述了洛陽的古墓和被盜掘的情況。 最為重要的是提到了一種盜墓工具叫「鐵錐」。《廣志繹》卷三《江北四省》記載說: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轆轤汲綆有長十丈者。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周、秦、漢王侯將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長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銀、銅、鐵,今三吳所尚古董皆出於洛陽。然大冢禁於有司,不得發,發者其差小者耳。 民國年間有學者也曾經把洛陽鏟叫「鐵錐」,雖然同名,但是王氏所說的「鐵錐」和洛陽鏟的工作原理卻大相逕庭。只有刺土的環節,沒有提土、看土環節,二者顯然不是一回事。通過聞氣味尋找古物所在,讓人匪夷所思。如果金屬的「鐵錐」撞擊到已經鏽蝕的金銀銅鐵等材質的古器物,勢必會在「鐵錐」前端留下痕跡,根本不必通過聞氣味就可以得出結論。這顯然是坊間的誤傳。 依據王氏的描述,他所說的「鐵錐」非常類似民國年間的盜墓工具「鐵火杵」,就是民間舊式煤火爐用的鐵釺。這種工具20 世紀80 年代以後洛陽盜墓仍在使用,當地俗稱叫作「扎桿」。「扎桿」工作原理是,採用一頭尖銳的長鐵釺,利用槓槓原理向地下壓,通過手感來感知地下的土層。一般生土比較堅硬,不易穿透,而活土較為鬆散,容易進入。用這種方式在找到墓口然後實施盜掘。尋找古墓葬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觀察鐵釺尖部的殘留物,來分析墓葬的類型和隨葬品的種類。 這些歷史記載無法說明洛陽鏟在明代已經出現,或者已經有了雛形。洛陽考古發現的古代盜洞一般都是長方形的,是一種鋼杴、鐵鏟或者頭等長方形工具的遺留。也有一類不同於以往的盜洞,這種盜洞為圓形,直徑50 厘米左右,是一種圓形工具打造的。依據出土遺物,此類盜洞的相對年代上限一般不超過清末民國。同時還發現過洛陽鏟打下的探孔,直徑一般在10 厘米左右。這些情況說明盜墓工具的重大改變年代要晚,現有證據指向清末民國。 ... 盜墓時代的產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開啟了外國人搜刮中國古物之風,洛陽近代大規模古墓盜掘活動也漸漸興起,觸發事件是隴海鐵路的修建。1904年10月和1913年5月,隴海鐵洛陽至開封段、洛陽至觀音堂段分別開工建設。鐵路通過古墓集中的邙山南麓,築路期間毀壞了一批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外籍鐵路職員競相收購併逕自偷運出境。古物交易的優厚利潤刺激了盜墓活動。 出土古物又為古董商帶到北京、上海等地銷售,成為任人價買的商品。 民國初年開始,洛陽鄉民對於地下古物由偶然的發現,逐漸轉為多方的搜尋與盜掘,以民國十年至民國十七八年軍閥混戰時期和日偽時期最甚,盜掘活動遍及洛陽全境。鄉民們依靠槍枝,從夜間盜掘變為白晝公開挖掘。民國十六年駐洛軍閥韓復榘還成立古玩特稅局,使古董經營合法化。盜墓自民國初年興起到洛陽解放終結,40 年內從未停止。數萬古墓慘遭破壞,數十萬件文物流失海外。 曾經做過洛陽古玩店學徒的吳圭潔老先生解放後回憶說:「尤以正北和東北部馬坡、北窯、塔灣、金村及邙山一帶為最。地痞流氓無業游民群起,從事盜掘古墓,不下萬人之多。僅馬坡一村即有二三百人。」 洛陽盜墓事件是民國年間一個重要的文化事端,引發了許多學者的關注,紛紛到洛陽考察,留下了一些珍貴的記錄。很多記錄都提及一種全新的盜墓工具,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記述管窺當時一個真實的情形。 1917年初夏(民國六年),無錫人許同莘遊歷嵩洛,寫了一篇《嵩洛遊記》,其中有:洛陽冢墓最多……近歲居民發掘,獲利不貲,有以此為業者,其法於雨後視水滲入處掘之,往往有得。若發一大冢,則明器偶人,盈千累百,不獨銘幽佳刻,可得善價而已。古董商設肆城中,百方搜掘,使古人於千數百年以後,無端受暴骨析骸之慘,背天害理,莫此為甚。 許同莘所記錄的是民國初年盜墓之風初盛的狀態,破壞已經相當嚴重。雖然沒有提到新的工具,但恰恰是民國六年還沒有出現或者沒有被廣泛應用的最佳旁證。1936 年(民國二十五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袁同禮前往洛陽查勘盜墓情況,當年他在報告中說:洛陽為吾國舊都,古蹟甚富……私行盜掘者,幾成一種職業,並發明一種鐵錐,專作采試地層之用。沿城北邙山一帶,盜掘痕跡,不計其數。……其參加工作者,共二十餘人各執鐵錐,分區探試,偶有所獲,則歡呼若狂。 1928年(民國十七年),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考古學家衛聚賢赴洛陽考察。他在《中國考古學史》(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中寫道: 用鐵鏟曲為多半圓洞形,置長木柄,在地上隔五尺鑿一洞,因持鏟鑿地,土攢入鏟中,用手將土取出,看土為活土死土。所謂死土,即天然的地層,活土是地層混亂,地層混亂由於曾掘地埋人,將土翻過所致。遇見活土,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1933年春(民國二十二年),近代知名學者、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實地考察洛陽,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撰《洛陽訪古記》記載說:掘古物用器,名為瓦鏟,重七八斤,鏟端鐵刃為筒瓦形,略如打紙錢之圓鑿,圍徑約三寸而缺一口,後施長柲,用以猛刺土中,土自鏟心上出,頃刻之間,鑿穴深可尋丈。先以(上述長柲)瓦鏟,錐地取土,驗其色質。其土層色質鬆散而不規則者,知為古代已動之土,古物往往出焉。 根據這些學者的記錄,作為盜墓工具的洛陽鏟當出現在1917年(民國六年)到1928年(民國十七年)之間。21世紀80年代文物工作者曾做了大量的調查訪問,洛陽老探工眾口一詞:洛陽鏟是北郊某某某發明的,時間大約是1923 年前後(民國十二年)。考古發現也證明,以洛陽鏟為工具的盜墓活動上限在清末民國。綜合起來,20世紀20 年代正式出現比較準確。 ... 民間的演進 洛陽剷出現之前,洛陽民間的盜墓活動沒有固定的器具,大體都是利用日常生產生活工具。有鐵鏟、鋼杴、頭、鐵釺等等。盜墓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到墓葬的位置,其次才是判斷墓葬的隨葬品情況。普通的工具都能夠找到古墓的墓口,但是找到墓口以後除非實施盜掘,一般無法了解墓葬的其他情況。洛陽剷出現以後則完全不同了,它能夠輕而易舉地鑿穿地層,因而就能夠獲得更多關於古墓的信息。 高效和直接是洛陽鏟技術最豐富和最生動的特質,這是其不同於其他工具的地方。 根據八十年代的調查,洛陽鏟的發明得到了一種洛陽常見的搭風雨棚子的工具「馬蹄鏟」的啟示。這是一種專門打洞栽木樁子的工具,舊時洛陽地區一直就有。據記述「馬蹄鏟」是瓦狀帶有缺口,和洛陽鏟的外形類似。既是相似,何談發明?因此,可以判定所謂洛陽鏟的發明,不是重新研製,而是當地生產生活工具的改良和用途的轉移。是對已有工具加以改造,使之適應新的功用。改良的內容應該包括體積、尺寸、重量,刃部的鋒利程度、提土的能力等幾個方面。改良之後「馬蹄鏟」變得容易穿透土層,打得更深更快更有效率,更適合了解土壤土層和古代墓葬的情況。改良和轉移的目的其實很明確,同時還注入了已有的盜墓技術,成就了一種全新的工具。 洛陽剷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它的發明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認知基礎。長期的盜墓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有關黃土地區土壤土層、古代墓葬的知識,洛陽鏟的發明或者改良,是以這些業已存在的認知為先決條件的。眾多的不同階層的人員共同參與,使得洛陽鏟的發明或改良不是一個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群體行為。 通過民國年間學者的記載,可以看到洛陽鏟勘探技術的主體框架,至遲在1935 年之前已經形成了。其主要內容有:第一,認知層面,對土壤的不同種類,死土活土、土質土色;墓葬的形制、年代,隨葬品的位置;遺址的類型,遺址與墓葬的區別,都有相當的認識和理解。第二,操作層面。工具的操控技術非常嫻熟,單孔效率極高,勘探深度可觀,「頃刻之間,可鑿穴深尋丈」;懂得了先布孔後打孔,大面積的勘探要進行分區;為了不漏墓葬,間隔五尺打排孔;小鏟探墓,大鏟盜墓。第三,人員組織。有一大批從業人員,或為累世相傳,父子相繼;或為聚眾結夥,二十餘人形成一個小團隊。 ... 新時代的考古利器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之後的近30 年間,以洛陽鏟為代表的古墓勘探技術飛躍性的發展,到了建國初期已經異乎尋常的成熟。這種成熟體現在工具的改進、古墓的認知以及技術的普及等等方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郭文軒、蔣若是、黃士斌等先生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下,直接運用在田野工作中,成了田野考古的利器。1952 年,著名的燒溝漢墓是最早應用考古鑽探的項目。 隨後不久,洛陽東周王城、漢河南縣城、隋唐東都城、漢魏洛陽故城、中州路等遺址也都在考古工作中使用洛陽鏟進行鑽探。1954 年、1955 年,洛陽基本建設工地上曾經出現過2500 人的鑽探大軍,勘探總面積達400 萬平方米。所有這些都不是偶然的,如果沒有前30 年的基礎是斷然做不到的。 隨後不久這項技術又向安陽、鄭州、西安、山西、甘肅、河北等省市迅速傳播開來,被廣泛使用在考古發掘和考古調查的工地上,進而融入整個文物考古事業之中。考古鑽探在考古學兩個基本方法——田野調查和田野發掘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考古鑽探從此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考古手段。 以洛陽鏟為代表的古墓勘探技術,成形於建國之前。它和當代的探鏟考古勘探技術相比,最大的區別是沒有科學的資料提取與記錄。但那畢竟對舊時代的苛求,舊時代不能完成這種任務。斬斷盜墓毒瘤、脫胎換骨與考古事業的融合,完善洛陽鏟技術流程,提高技術水準,使之成為一種正能量的技術,只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最終完成。洛陽鏟,近代盜墓活動的產物,新中國田野考古的利器。 以建國為界一明一暗反差極大,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勞應該歸功於新生的政權和新生的時代,而若是、文軒等先生的卓越工作也必將載入史冊,名垂青史。進入本世紀,洛陽鏟的勘探技術得到了更深入的發展。2003年開始的「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探」項目中就大量應用了考古勘探技術。洛陽邙山陵墓群是全國著名的大遺址,面積達560餘平方公里,涉及古墓眾多。 利用洛陽鏟高效便捷、經濟適用、科學準確的特點,對洛陽鏟的勘探技術加以提升,採用了對古墓冢、古遺址進行精細鑽探的方法來代替考古發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減少了考古發掘的量,盡力保護了地下的遺址,同時也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地釐清了許多帝陵的墓葬形制和陵園遺址的布局結構。截至目前已經調查勘探了包括帝陵和陪葬墓在內的古墓冢200 余座,勘探遺址面積達5 平方公里。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穿透深達30 米的墓葬,可謂是下及黃泉探究古代之秘密。 一些著名的墓葬和遺址,如曹休墓、朱倉東漢帝陵陵園遺址都是通過洛陽鏟鑽探發現的。同一時期國內的許多大遺址,也都在大規模地使用洛陽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例如陝西西安西漢陵墓、唐代陵墓、江蘇揚州的隋唐城遺址、內蒙古自治區的遼上京遺址。在上述方面都取得豐碩成果。洛陽鏟這項傳統而又神秘的勘探工具在新時期考古工作中正在繼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文章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註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history/254v95e.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08869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南信用借貸屏東如何跟銀行債務協商花蓮個人信用報告ptt台北信用報告書查詢
房屋融資貸款與銀行貸款有甚麼不同呢? 南投個人信貸利率最低 台北退休金規劃民間信貸車貸貸款有五項重要事項須注意!避免受騙上當唷~ 南投信用報告書怎麼申請 桃園信用卡信貸整合信用瑕疵 如何辦車貸/快速貸款? 信用瑕疵恢復有方法嗎? 台東退休生活費用 雲林汽車貸款流程房屋抵押貸款教戰守則,4大常見問題&5大房貸條件 花蓮儲蓄險比較表 台中銀行貸款申請條件
留言列表